說到聽力損失,很多人可能第一想到的就是“耳聾”,認為只是耳朵聽不好,是年紀大了的人才會有的,覺得是自然現象。
其實,耳聾只是聽力損失的一種情況,引起聽力損失的原因很多,很多小孩子或年輕人也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關于聽力損失的那些小知識,看看你知道多少,又誤解了多少。
聽力損失、耳背、耳聾,你分清了嗎?
● 聽力損失,指不如正常聽力的人一樣聽見聲音,它可能影響一只耳朵,也可能影響雙耳,導致聽聲音困難。
● 耳背,是指患有輕度到重度聽力損失。耳背的人雖然能與人說話交流,但通常會有諸多困擾,如聽不到、聽不清,大多可以通過配戴助聽器得到很好改善。
● 耳聾的人大多有極重度聽力損失,即基本或完全聽不見,佩戴助聽器效果通常會相較“耳背”的人大打折扣。
哪些原因會導致聽力損失?
#先天性原因
先天性原因可能導致出生時或出生后不久出現聽力損失。聽力損失可能由遺傳性和非遺傳性遺傳因素導致,也可能由于妊娠和分娩過程中的某些并發癥導致,包括:
●孕婦感染風疹、梅毒或其它某種感染;
● 低出生體重;
● 出生窒息(分娩時缺氧);
● 妊娠期不當使用特殊藥物(如氨基糖甙類、細胞毒性藥物、抗瘧藥和利尿劑);
●新生兒嚴重黃疸,可能損害新生兒聽覺神經。
# 后天性原因
后天性原因可能導致在任何年齡發生聽力損失,例如:
● 腦膜炎、麻疹和腮腺炎等傳染病;
●慢性耳部感染;
●耳內積液(中耳炎)
● 使用某些藥物,例如用于治療新生兒感染、瘧疾、耐藥性結核病和癌癥的藥物;
●頭部或耳部受傷;
●大量噪音,例如機器和爆炸發出的工作場所噪音;
●娛樂中暴露于強烈的聲音,例如高音量長時間使用個人音響設備以及經常去音樂會、酒吧等;
●老齡,尤其是由感覺細胞退化引起;
●耳垢或異物阻塞耳道。
保護耳朵,預防聽力損失,從生活細節開始
雖說很多聽力損失,例如老年性聽力損失、噪聲性聽力損失,目前是無法通過手術、藥物等治療的,但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做些小事來降低患聽力損失的風險,保護耳朵。
避免暴露于高強度噪聲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空間,有些聲音大,有些聲音小。而我們的耳朵比較脆弱,怕大聲。長期暴露于高強度的聲音下,易引起噪聲性聽力損失。
所幸的是,噪聲引起的聽力損失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建議:
● 日常生活中,了解所處的環境中有哪些大于85dB以上的有害噪聲,遠離它;
●如果必須暴露于大聲下,應佩戴防護設備,例如防噪聲耳塞;
● 戴耳機聽音樂遵循“60-60原則”,即播放設備音量不超過60%,持續時間不超過60分鐘;
●盡量不要在地鐵、公交車等嘈雜環境下戴耳機聆聽,以免音量不自覺開大而傷耳,或者盡可能選擇降噪耳機。
戒煙戒酒
香煙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會收緊血管,減少內耳中聽毛細胞賴以生存的氧氣,損傷聽毛細胞。此外,尼古丁還會影響聽覺神經中的神經遞質,抑制大腦處理聲音的過程。
同樣,過多酒精會使血液變得稀薄,這會限制聽毛細胞氧氣量的吸收,導致它們因窒息而死亡,且無法恢復,帶來不可逆聽力損失。
且酒精上達大腦后,會毒害神經元,大腦中負責將聽覺信號轉換為有意義聲音的聽覺皮層部分同樣會遭受重創。
起居有常,適當鍛煉
“大吉大利,今晚吃雞”是時下流行的一款游戲中的話。很多玩家為了能夠“吃雞”,熬夜打游戲已經成為了家常便飯!
有研究發現經常熬夜的人會出現耳鳴、眩暈,且伴隨聽力下降的風險。熬夜,身體處于疲勞狀態,會阻礙內耳血液供應,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容易導致突發性耳聾。
鍛煉對于保持身體健康益處多多,其中也包括聽力健康。這是因為,運動會促進血液循環,包括內耳血液流動。內耳中負責將收集的聲音轉換為電信號的聽毛細胞,其活動依賴于內耳充足的血液流量,故運動間接有助于內耳毛細胞的活動。
保護耳朵,從早睡早起,鍛煉身體開始。
其他
除了上述3個,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因素也會造成聽力下降,規避這些很重要。
例如頻繁掏耳朵,可能導致外耳道擦傷、瘙癢、感染,甚至鼓膜損傷,從而導致聽力下降。
例如慢性病管理不佳。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以及肝腎功能不好的患者,如果基礎疾病控制不好,會對聽力產生一定的危害。
例如耳毒性藥物。很多藥物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會對聽力造成一定的損害,包括氨基糖苷類的抗生素(慶大霉素、鏈霉素、卡拉霉素)、一些抗腫瘤藥物(卡鉑、順鉑)以及一些利尿藥物等。謹慎自服藥,遵醫囑用藥很重要。
CAUTION!發現聽力損失后及時止損,很重要!
聽力和視力類似,是會隨著時間慢慢累計的,越是不治療,不干預,聽力損失就會越來越嚴重。
所以,當發現并確診聽力損失后,及時治療和干預可以有效地防止聽力繼續受損。
一般來說,除去一些傳導性聽力損失,如耳部感染,需要及時治療,其他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往往是不可逆的,目前暫無醫學手段可以治療。這類聽力損失建議及時配戴合適的助聽裝置,例如助聽器。
佩戴合適的助聽器可以防止聽損患者將電視音量調得過大而損傷耳朵,以免聽力進一步惡化;還可以減少因聽力損失引起的其他健康問題,例如社會隔離、焦慮、大腦退化、癡呆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