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生理
? 聽覺系統的構成:外耳、中耳和內耳
聽覺中樞
? 對聲音信息的進一步識別,有賴于聽神經、腦干各級聽覺中樞與大腦皮層聽區的復雜功能。
聲音、聲波
? 從心理學角度講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波通過聽覺所產生的印象。從物理學角度講,聲音是由一定能量作用于物體并使之振動所產生并通過媒質傳播的波。
? 聲波的頻率范圍:從10-4Hz到1014Hz
? 人耳聽覺感受的頻率范圍:20Hz到20000Hz,最靈敏的頻率范圍是1000Hz到4000Hz。
? 漢語的聲母、韻母主要集中在250Hz到4000Hz
聲波傳播途徑
? 氣導:是聲波經外耳、中耳傳到內耳的過程,聲波主要通過氣導途徑傳入內耳。
? 骨導:聲波借助于骨導耳機等固體傳聲介質,直接使顱骨振動,或者空氣中強大的聲波直接作用于頭顱時,都可以通過骨導途徑激活內耳及有關結構而產生聽覺。
聽力測試(測聽)
? 聽力測試: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受試者對可控聲刺激的反應來了解聽覺系統功能狀態的檢查技術 。
? 聽閾:恰能聽到的最小聲為聽閾(hearing threshold),測定聽閾是了解聽敏感度的最基本方法。以此來了解受試耳的聽敏度。
? 聽敏度:一是聽閾(多大聲音才能聽到),二是聲強、頻率、時間、方向的辨別能力。
? 聽力測試的方法:
? 最常見的是純音測聽 ,測試受試耳對不同頻率純音的聽閾,將對不同頻率純音對應的聽閾連起來就成為一條曲線,稱為聽力圖。聲音強度單位用分貝(dB)來表示。聽力圖上標出的分貝值屬于聽力級(hearing level,HL)。
? 此外還有
? 言語測聽、
? 聲阻抗測試、
? 聽覺腦干誘發電位測試、
? 耳聲發射等等。
正常聽力
? 正常聽力:是指20-29歲耳科正常人的不同頻率的平均聽閾。
? 正常聽力者對不同頻率純音的聽閾因人而異,范圍在-10 dBHL—15 dBHL之間。 因此用0 dBHL代表正常人的平均聽力。
? 聽力障礙(hearing impairment/handicap俗稱“耳聾” )
? ISO1999-1975(E)對聽力障礙的定義是:如500、1000及2000Hz的平均永久性聽閾級比ISO389相應頻率的平均值差25 dB以上,即有聽力障礙。
? 聾啞癥
? 是指先天因素或嬰幼兒時期各種原因引起雙耳重度聽力障礙或全聾(沒有殘余聽力),以致無法學習言語或鞏固已掌握的言語,造成既聾又啞的狀態。
耳聾的分類及分級
? 按病變性質:
? 器質性
? 功能性
? 按病變損害部位 :
? 傳導性耳聾
? 感音神經性耳聾
? 混合性耳聾
? 耳聾分級:
? 世界衛生組織1990年推薦使用的耳聾分級標準是采用0.5、1、2、4 kHz四個頻率的平均聽力損失分貝數作為等級目標值。
聽力障礙分級
? 聽力障礙的表現:
? 聽力減退
? 動態范圍縮窄
? 頻率解析能力下降
? 時間解析能力下降
聽力障礙對理解語言能力的影響
我國聽力殘疾評定標準
? 聽力殘疾的定義:
? 雙耳不同程度的聽力喪失
? 聽不到或聽不清周圍環境聲及言語聲(經治療一年以上不愈者)。
? 聽力殘疾包括:聽力完全喪失及有殘留聽力但辨音不清,不能進行聽說交往兩類。
? 聽力殘疾的分級
? 級別 平均聽力損失(dBspL) 言語識別率(%)
一級 >90(好耳) <15
二級 71-90(好耳) 15-30
三級 61-70(好耳) 31-60
四級 51-60(好耳) 61-70
? 《注》:本標準適用于3歲以上兒童或成人聽力喪失經治療一年以上不愈者。
成人耳聾的發生原因
? 年齡增長:
? 40歲以后,人的聽力損失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提高,50歲有聽力損失的人占同齡人比例的三分之一;僅從60歲以上算,有聽力損失的約占54.8%
? 疾病:
? 風疹、腮腺炎、中耳炎、流感等
? 藥物:
? 紅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長期使用者有30-70%發生耳聾
? 外傷:
? 噪音:
? 經常處于噪聲大于85分貝的環境中,約20年左右即可導致耳聾,噪聲越強,導致耳聾的時間越短。
…….
? 成人聽力言語康復及目的
? 為聽力障礙患者解決一系列相關問題的過程,從而減少殘疾和避免、減少殘障。
? 減小聽力障礙對聽力障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朋友和相關人員等產生的消極影響。
? 成人聽力言語康復成功的關鍵
? 聽力學工作者將工作集中于患者本人而不是其聽力障礙的問題。
? 成人聽力康復存在的困難:
? 大多患者在聽力問題后5-15年才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 迫于別人的壓力才接受康復的患者占1/3,尤其在退休人員當中更高
? 在能夠從助聽器得到幫助的患者中僅有10-15%佩戴助聽器
? 許多患者怕別人知道他們存在聽力問題,在交流中刻意掩飾,不愿意佩戴容易讓人看見的助聽器。
? 困難的根源:社會對聽力障礙的錯誤認識
? 可以做的事:通過與患者和家屬交流及對他們的幫助和支持,使之對聽力障礙有正確認識
? 廣泛宣傳,使人們了解聽力障礙及其影響
第三節 聽力障礙輔助產品的應用
(一)助聽器
? 助聽器的發展:
? 集聲器時代、碳精時代、電子管時代、晶體管和集成電路時代、數碼編程時代及全數字時代。
? 助聽器結構及工作原理
? 分類:
助聽器選配
? 配戴助聽器是聽力康復的最主要手段。
? 從理論上講,任何一位聽力損失患者均可能成為助聽器不能作為一般商品經營,助聽器驗配工作須的使用者。但必須經過驗配方能使用。
? 助聽器驗配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由具備一定康復聽力學專業資質的專業人員,使用相應的聽力學評估、測試、診斷設備,在測聽室等特定的聲學環境中完成。
? 需要遵照《助聽器驗配機構基本設置推薦規范》、《助聽器驗配人員執業資格準入管理辦法》執行。
助聽器驗配適應癥及轉診指標
? 適應癥選擇范圍:
? 41-80 dB HL 可獲得滿意的助聽效果;
? 81-90 dB HL 可獲得較為滿意的助聽效果;
? 大于90 dB HL 應首選人工耳蝸植入,如手術條件暫時不具備,應及時選配特大功率助聽器,也能得到部分聽覺幫助。
? 轉診指標:遇到以下情況應停止向聽障者推薦助聽器并首先考慮就醫。
? 1)快速進行性聽力下降;
? 2)近期發生的聽力損失;
? 3)伴有耳痛、耳鳴、眩暈或頭痛;
? 4)傳導性耳聾;
? 5)外耳道耵聹栓塞超過外耳道腔25%或外耳道閉鎖。
助聽器驗配程序
? 前期準備
? 助聽器預選
? 助聽器驗配和適應性訓練
? 助聽器效果評估
? (1)前期準備
? 病史采集
? 耳科常規檢查
? 聽力測試
? 診斷與鑒別診斷
? 確定助聽器選配耳
? 耳模制作
? (2)助聽器預選
? 根據聽障者聽力情況在驗配助聽器之前選擇助聽器的輸出、頻響曲線與聽力測試結果適當的助聽器,并預設最大聲輸出 ;
? 一般可根據情況預選2~3種助聽器 ;
? 聽力圖和年齡因素不同,選擇的驗配公式也不同
? (3)助聽器的驗配和適應性訓練
? 驗配并初步評估助聽器 :指導患者如何佩戴助聽器、控制音量、更換電池、配戴耳模、保養助聽器等問題。
? 助聽器適應階段:無論成人聽障者還是聽障兒童配戴助聽器后都需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階段
? (4)助聽器效果評估
? 聽閾改善情況的數量評估
? 言語辨別能力的功能評估
? 助聽效果滿意度問卷調查
? … …
? 助聽器效果評估方法
? 聽覺能力數量評估
? 環境、工具、結果判斷
? 聽覺功能評估 :言語聽覺測試
? 兒童言語識別測試
? 成人言語識別測試
? 助聽效果滿意度問卷
? 助聽器效果評估標準
音 頻 感 受 言語最大識別率 助聽效果滿意度 聽覺康復級別
補償范圍(Hz) (%)
250 - 4000 ≥90 最適 一級
250 - 3000 ≥80 適合 二級
250 - 2000 ≥70 較適 三級
250 - 1000 ≥44 看話 四級
跟蹤隨訪
? 隨訪內容:
? 復查聽力以監測聽障者聽力進展情況;
? 復查助聽聽閾;
? 再次指導聽障者正確使用助聽器;
? 根據需要調整助聽器音質和音量,助聽器檢查或更新;
? 是否使用其它助聽裝置,如調頻助聽器、電話拾音線圈等的使用;
? 了解聽障者能聽到的聲音及語言辨別力的改進情況;
? 和聽障者家人討論助聽器及耳模使用情況,回答家人提出的問題等
? 隨訪形式:
? 詢問、
? 問卷
? 隨訪時間:
? 配戴助聽器第一年應每三個月復查一次,以后每半年一次。
助聽器驗配流程圖
遲發性聽覺剝奪效應
? 對稱性聽力損失患者如果單耳配戴助聽器,一段時間后助聽耳的言語識別能力改善,但這種改善并非在配戴助聽器后立即發生。而非助聽耳的言語識別能力卻發生與聽力損失無關的進行性下降。Silman(1984)將這種現象稱為遲發性聽覺剝奪,1996年,由15位聽力學家將之改名為遲發性聽覺剝奪效應。(auditory deprivation effect)
當助聽器不能滿足補償聽力的需要時,為了將口語交流成為可能,30%左右的聽障患者需要手術植入電子耳蝸
(二)人工耳蝸
? 概念:它是一種用于成人及兒童重度以上的感音神經性耳聾康復的神經假體,是目前唯一用于人體的商業化的神經假體,其功能是取代病變的內耳毛細胞直接電刺激聽神經而產生聽覺。
? 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適應證:
? 雙耳重度或極重度聾患者,不能受益于特大功率助聽器,診斷病變部位位于耳蝸者,可以選擇人工耳蝸植入。
? 組成及工作原理:
? 1、組成:由手術植入體內的接受器-刺激器、電極,體外的麥克風、言語處理器、傳輸線圈
? 2、工作原理
? 人工耳蝸聽覺重建效果
? 病人擺脫了全聾狀態而獲得聽覺,能有一定的頻率辨別和強度辨別能力,能區別男聲和女聲、聲音的韻律和節奏,能夠感受到大部分言語,從而為學習語言提供了可能。
? 絕大部分患者在術后聽到的聲音是畸變的,因此需要對聽覺言語有一個訓練過程。
? 人工耳蝸工作小組
? 主要由耳科醫生、聽力學家、言語病理學家、工程師、心理學家、語訓教師及社會工作者組成。
? 局限性:
? 人工耳蝸裝置很難完全模仿耳蝸生理活動,只是部分地取代
? 言語識別力尚不足以改善到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
(三)其它輔助聽覺的裝置
輔助器具的局限性
? 嘈雜的周圍噪聲強度和混響的環境為有效的交流設置了障礙。
? 具有聽覺正常功能的人,能夠通過識別多個聲源而專注于唯一的聲音屬性,將周圍嘈雜的聲音和欲獲知的聲音信息區分開。聽力障礙人士即使配戴了在理想聽力環境中功能完美的輔助裝置,在嘈雜環境中的交談對聽力損失的患者來說是一種嚴峻的挑戰 。